2008年7月25日

碳交易關你事 (2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信報)

本報「經濟觀點」欄主唐方方連續兩個星期一就溫室氣體排放權(碳交易)市場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看樣子,作者意猶未盡,下周仍會就相關議題加以發揮。

唐先生文章給老畢最大的啟發,在於他指出中國有別於另一發展中大國巴西,人家懂得充分利用《京都議定書》衍生出來的「潔淨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開拓諸如甘蔗渣發電、燃料轉換等有助能源結構多元化、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項目,而中國則百餘個CDM項目中無一引入先進技術,僅以低廉價格把「核證減排量」(CERs)賣給外國。這會否令你想起中國以廉價消費品換取外滙、產業檔次停滯不前?要化被動為主動,中國看來要像巴西一樣,深謀遠慮。

全球碳交易市場潛在規模有多大?根據顧問公司 Point Carbon的估算,以倫敦為中心的碳排放權交易額,今年上半年約380億歐羅,較去年全年高出差不多一倍。Point Carbon估計,到2020年,這個市場的規模將增至3萬億歐羅,而倫敦所有大投資銀行屆時都會設有專門負責碳交易的部門。

為了鼓勵先進國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聯合國透過CDM建立核證減排(CERs),通過批出CDM項目,鼓勵發達國資助發展中國家推動潔淨能源計劃。

不過,審批過程不乏爭議,因為一些損害環境的工程也向聯合國尋求CDM地位,例如印度財團Tata的燃煤發電廠項目。儘管這個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多達二千六百七十萬噸,但Tata聲稱,新廠的排放量比使用舊技術的發電廠低二百八十萬噸;換言之,Tata每年可以向發達國出售二百八十萬個CER(一個CER相當於一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噸23歐羅的價格計算,Tata每年從售賣CERs可獲6440萬歐羅。這豈非等同於聯合國變相資助排放二氧化碳項目嗎?

聯合國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並考慮減少CDM批核數目,意味市場上的CERs將減少。在供不應求下,排放權價格易升難跌。

Point Carbon預期,隨着油價高企和CERs供應減少,排放權平均價格將在2012年前升至32歐羅水平。

風險當然有。例如全球經濟衰退導致工業活動大減,CERs需求相應下跌,價格便會下滑。不過,參考2001至0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上升3.2%,遠高於1990至99年的0.8%,發生上述情況的可能性顯然不大。

減排是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大事,但作為小投資者,又有沒有渠道參與碳交易市場?答案是肯定的。最簡單直接的途徑,是透過交易所買賣投資工具進入這個市場。上月,英國投資銀行巴克萊新推出了一種交易所買賣票據(ETN),以iPath Global Carbon ETN(代號GRN)之名,在紐約證交所掛牌。

GRN追蹤巴克萊環球碳指數(BCGCI),後者則跟隨與CDM和「歐盟排放交易計劃」相關的碳排放權價格上落。

BCGCI表現如何?截至今年4月底,該指數錄得28.93%升幅,輕易跑贏環球股市。不過,要注意的是,與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不同,ETN有年期限制,愈接近到期日,價格下跌風險便愈高。然而,GRN要到2038年才到期,距今整整三十年。屈指一算,老畢屆時已七十有三了,你呢?

股市快 還是領先指標快? (2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領先指標一般會統計那些最快、最新,甚至能預告未來情況的經濟數據,能走在經濟之先,曾幾次預示經濟衰退。

由於股市一般走先於經濟,故領先指標的「領先」情況比較不顯著,但當領先指標見頂回落時,股市通常也會同步跟隨。

「能知三日事,富貴千萬年」,股市水晶球,相信任何投資者都想擁有,領先指標走在經濟之先,對股市有相當重要的啓示性,可讓投資者早一步洞察先機。

領先指標為經濟水晶球

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整體的經濟情況,而衡量經濟情況的指標很多種,例如GDP、CPI等。但當中不少數據都相當滯後,投資者若然在分析數據後才訂出投資策略,恐怕會慢人一步。因此,領先指標對於投資者來說非常重要。

領先指標的計算方法其實並不神奇,指標會篩選出那些最快、最新、甚至能啓示未來情況的經濟數據,然後按不同比重計算一整體數據,作為領先指標,例如美國的領先指標便包括了十項重要數據之多。參考歷史,美國領先指標能走在經濟之先,可反映未來3到6個月的經濟情況,在以往幾次發生經濟衰退之前,領先指標已能早一步發出警告。

和另一項重要數據-GDP比較,美國經濟在去年開始已出現問題,但GDP顯示的情況只是美國經濟增長出現緩和,但從領先指標數字可見,其指標早在06初見頂回落,雖則後來有回升,卻未能升破上次高位,並在07年6月再次見頂回落,可預示到美國的經濟的確出現問題。

不過,領先指標也曾出現誤鳴,在1959至2001年期間,領先指標曾7次預告了衰退來臨,但也曾有5次預警後,卻沒有出現衰退。

領先指標對股市啟示性大

有了領先指標這一水晶球,是否代表在投資股票市場就可無往而不利?答案當然不是。最主要原因是股市對經濟數據的反應極快,一般來說也是走在經濟之先,因此,領先指標的「領先」情況未及和其他經濟數據比較時顯著。不過其參考性仍相當大,以近年兩次美國股災作為例子,00年初領先指標開始見底回落,美股也同時差不多時期見頂,雖然後來美股有所反彈,但領先指標連續下降,最後美股也出現大幅下跌,到02年中期才見底,相反,美國領先指標卻在02年頭已率先見底回升。

另外,以最近一次美國經濟危機作例子(見下圖),美國領先指標06年中初見頂後,升勢未能持續,即使在07年6月有所反彈,卻是另一次見頂回落,同時間,美股在07年6月左右同時見頂,股市輾轉下跌至今。

中國領先指標:先行指數

要預期中國中期內的經濟變化,可參考先行指數。先行指數能預示平均6.5個月後內地的經濟狀況。該指數乃參考8項因素擬定,包括固定資產投資新開工項目、貨幣供應M2、房地產開發領先指數、國債利率差、工業產品產銷率、消費者預期指數、物流指數以及恒生中國內地流通指數。這8項因素反映了內地的貨幣流通、工業生產、消費投資市場等方面的狀況,至於季節性影響則已在指數上反映。

1996年為先行指數的基數年,該年的先行指數是100。最新公布的2008年5月份先行指數是102.35,數字預計在2008年11月左右,內地的經濟走勢將略勝1996年的經濟狀況。近年先行指數一直在 100點至105點間徘徊,並出現緩慢上升的趨勢。與內地其他指數相比,先行指數可提早6至7個月顯示經濟高峰期的來臨。除先行指數外,內地亦有另一個預測未來經濟走勢的指數,名為預警指數,但先行指數比預警指數更早反映未來的經濟動向。

美國領先指標內容

 1. 每周平均工時:每周平均工時較就業率更快反映經濟情況。

 2. 每周平均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數字增加反映就業情況惡化。

 3. 製造業消費品及原材料新定單

 4. 製造業非國防資本財新定單

 5. 建築許可:反映建造業景氣情況,房屋市場影響力大,其景氣情況一般會領先其他經濟生產活動。

 6. 500大普通股股價:反映投資者的心態及利率走勢,亦被視作未來經濟狀況的指標。

 7. 消費者預期:數據反映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狀況的態度。

 8. M2貨幣供應:貨幣供應的增長速度若未能配合通脹速度,可造成銀行實質借款能力下降。

 9. 息差:當短期利率(聯邦基金利率)低於長期利率(十年國債利率),反映經濟不濟。

 10. 賣家表現:此數據調查工廠從原材料供應商收取原料供應的速度,速度愈慢通常顯示原材料供應短缺,能領先經濟情況。

2008年7月19日

香港銀行持有次按資產及其撥備 (19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華爾街復甦恐需數年 市場低估信貸危機破壞力 (19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每次有金融機構出事,總有人說見到隧道盡頭的光,但熟悉金融業內部運作的知名作家兼專家帕特奈(Frank Partnoy)一語道破,指市場低估上年次按風暴及信貸緊縮危機破壞力,華爾街要從當中復甦過來,恐怕要好幾年時間。

銀行業績期 料難有大驚喜

美國金融業投資按揭相關資產損失已屆4,000億美元(約3.12萬億港元),而且繼續上升。帕特奈指金融機構的帳面值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一切都要「靠估」。

美國《商業周刊》分析指出,普遍相信最壞情況會在7月見底的銀行家、交易員及投資者,直至最近才猛然醒覺,上年次按風暴引發信貸緊縮危機的後遺症影響廣泛,拖累金融業復甦,連銀行、其他企業及普羅大眾都跟着受罪。

即使16日美股道指受油價回落及富國銀行(Wells Fargo)業績優於預期兼增派股息刺激,重上11000點水平,但CNNMoney.com引述分析師指出,富國可能是少見例外情況,不能將之視為金融股見底指標。

續有銀行及金融機構於未來數日公布季度業績,但市場預期它們都不會帶來甚麼重大驚喜。樓市及按揭市場持續不景,拖欠信用卡及汽車借貸還款繼續惡化,金融機構不論大小,只要有沾手相關產品都不能倖免。

經濟學教授 銀行倒閉續有

《商業周刊》引述康奈爾大學(Cornell College)經濟學教授Todd A. Knoop等名師預言,金融界復甦前,必先經過痛苦而漫長的療傷期,可能續有銀行倒閉。最後仍然「生還」的銀行會愈來愈少,規模愈見「縮水」。曾經吒咤風雲的對冲基金及私募基金公司能夠取得借貸減少,華爾街的權力平衡將被改寫。

為何業界遲遲未見復甦迹象?歸根究柢還是槓桿及借貸過度的問題。銀行業在「好景」時,借出再多錢後發債都會賺錢,但當愈多業主無力償還按揭貸款,銀行便減少放貸,逐漸形成惡性循環。

不少金融機構當下的要務,就是保持充足現金流支持營運。納斯達克(Nasdaq)行政總裁Robert Greifeld相信,今後「我們會活在降低槓桿比重(deleverage)時期,直至下一批對今日發生事情一無所知的管理層上場為止。」

2008年7月17日

老散Blog真材實料 (17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東方日報)

三 位 不 同 的 本 地 Blog 主 , 分 別 在 自 己 的 博 客 上 分 享 個 人 炒 股 經 歷 、 投 資 心 得 及 看 法 , 因 而 引 來 一 批 慕 名 而 來 的 長 期 擁 躉 。 在 投 資 路 上 , 他 們 有 各 自 的 投 資 策 略 , 他 們 的 博 客 分 別 錄 得 逾 70 萬 的 瀏 覽 人 次 , 絕 不 比 時 下 財 經 名 人 的 博 客 遜 色 。 今 次 《 誌 在 四 方 》 就 訪 問 這 三 位 散 戶 Blog 主 , 並 介 紹 他 們 的 人 氣 博 客 。

從 散 戶 角 度 出 發

紅 猴 , 一 位 擁 有 逾 10 年 投 資 經 驗 的 投 資 者 。 他 一 直 堅 持 任 何 股 票 都 要 止 賺 止 蝕 , 並 以 此 為 座 右 銘 。 過 去 他 便 成 功 於 10 年 內 逃 過 3 次 股 市 泡 沫 爆 破 , 其 投 資 組 合 由 05 年 12 月 14 日 起 , 至 今 回 報 更 達 148% 。


紅 猴 所 寫 的 文 章 和 意 見 均 從 散 戶 角 度 出 發 , 因 此 內 容 不 論 是 應 市 策 略 以 至 思 考 方 法 , 也 較 容 易 惹 起 一 眾 股 友 的 共 鳴 , 其 博 客 自 06 年 開 創 至 今 , 已 錄 得 約 70 萬 瀏 覽 人 次 。

。 博 客 精 華 。
3/7/08 消 磨 信 心 時 段 的 開 始
「 那 『 傳 說 的 指 22,000 點 』 輕 易 被 攻 破 後 , 大 市 續 跌 , 中 資 股 更 慘 不 認 睹 … … 這 不 知 是 否 大 市 將 短 期 見 底 反 彈 的 訊 號 呢 ? 又 若 現 在 真 的 是 熊 市 , 那 現 時 就 只 是 消 磨 投 資 者 信 心 時 段 的 開 始 ! 」

23/6/08 長 期 賺 錢 要 訣
「 能 夠 長 期 短 炒 賺 錢 的 投 資 者 只 佔 少 數 ! 筆 者 只 知 做 一 個 擁 有 中 庸 之 道 的 「 散 戶 」 , 才 能 於 股 票 市 場 長 期 賺 錢 ! 」

網 民 Anonymous : 「 就 是 喜 歡 看 你 的 實 際 ! 」

50 萬 起 家 賺 千 萬

火 燎 森 在 年 僅 22 歲 時 , 就 大 膽 借 貸 50 萬 元 , 跟 隨 「 股 神 」 巴 菲 特 重 注 買 入 中 石 油 (00857) , 並 在 高 位 分 段 沽 出 , 因 而 大 賺 800 萬 元 。 去 年 十 月 當 港 股 處 於 頂 峰 時 , 他 亦 及 時 沽 掉 手 頭 上 的 所 有 港 股 , 把 整 體 利 潤 推 高 至 過 千 萬 元 。 一 如 其 名 , 火 燎 森 會 在 博 客 中 寫 下 他 的 投 資 過 程 、 心 得 以 至 失 敗 經 歷 , 從 而 提 醒 別 人 不 要 走 歪 路 。 其 博 客 開 創 至 今 , 已 錄 得 約 70 萬 的 瀏 覽 人 次 。

。 博 客 精 華 。
13/7/08 市 場 出 現 恐 慌
「 筆 者 一 直 有 留 意 散 戶 心 態 , 近 日 發 現 投 資 者 普 遍 開 始 出 現 有 點 『 唔 耐 煩 』 , 更 帶 一 點 恐 慌 , 相 信 這 與 龍 頭 股 都 『 企 唔 穩 』 有 關 。 市 況 亦 似 乎 正 醞 釀 一 輪 較 深 的 下 跌 … … 」

網 民 麒 麟 王 : 「 我 都 已 經 紮 好 馬 , 等 一 個 令 人 興 奮 的 價 。 」

30/6/08 利 息 對 樓 市 影 響
「 有 人 將 近 日 樓 市 轉 淡 歸 咎 於 加 息 … … 現 在 港 人 存 款 6 萬 億 港 幣 , 再 加 上 中 國 人 意 識 上 『 有 樓 萬 事 足 』 的 心 態 , 將 來 這 購 買 力 釋 放 之 時 , 威 力 是 意 想 不 到 的 。 」

網 民 Jam Jam : 「 英 雄 所 見 略 同 , 現 在 正 趁 市 淡 執 平 貨 之 際 。 」

只 持 股 不 持 現 金

市 場 先 生 , 一 個 90 年 代 已 踏 入 股 場 , 平 時 只 持 股 票 不 持 現 金 的 投 資 者 。 於 97 年 股 災 時 , 他 曾 輸 掉 三 分 之 二 的 資 金 , 但 憑 從 失 敗 中 吸 取 到 的 訓 , 以 及 對 投 資 股 票 的 執 , 現 時 他 的 永 久 投 資 組 合 市 值 已 升 至 約 407 萬 元 。 市 場 先 生 在 博 客 中 , 除 與 一 眾 網 友 分 享 對 大 市 看 法 , 亦 會 公 開 過 往 的 失 敗 經 歷 和 永 久 投 資 組 合 。 他 由 網 上 討 論 區 開 始 活 躍 至 個 人 博 客 , 博 客 至 今 吸 引 逾 70 萬 瀏 覽 人 次 , 他 過 去 的 博 客 瀏 覽 人 次 亦 達 120 萬 人 次 。

。 博 客 精 華 。
9/7/08 收 股 息 勝 買 樓 收 租
「 大 市 今 日 回 升 , 永 久 組 合 一 日 市 值 增 加 15 萬 , 明 天 又 唔 知 會 點 … … 相 比 起 買 樓 收 租 , 筆 者 仍 較 傾 向 買 優 質 股 收 息 , 需 知 道 買 樓 收 租 要 承 受 唔 少 風 險 … … 」

8/7/08 「 市 淡 、 心 淡 」
「 個 標 題 並 非 指 筆 者 的 心 態 , 而 係 指 筆 者 所 見 所 聞 , 事 實 上 , 筆 者 現 時 仍 然 100% 持 股 , 無 意 沽 出 任 何 一 股 , 熟 悉 筆 者 的 朋 友 會 知 道 , 只 有 股 價 升 得 好 離 譜 的 貴 , 筆 者 才 會 恐 懼 , 或 者 心 淡 , 相 反 , 股 價 愈 大 跌 我 就 只 會 愈 精 神 , 愈 興 奮 地 買 。 」

。 Blog 主 訪 談 。

1. 你 們 的 綽 號 有 何 含 意 ?

紅 猴 : 「 紅 色 有 利 股 市 , 加 上 我 認 為 要 在 股 市 中 生 存 , 就 必 須 像 猴 子 般 靈 活 才 可 , 故 稱 自 己 為 紅 猴 。 」

火 燎 森 : 「 我 個 名 其 實 係 一 個 寄 望 , 希 望 我 的 看 法 和 經 歷 , 能 以 星 星 之 『 火 』 , 『 燎 』 亮 整 片 『 森 』 林 。 」

市 場 先 生 : 「 我 個 名 其 實 係 Benjamin Graham 本 書 入 面 的 其 中 一 個 角 色 , 這 個 角 色 負 責 就 市 場 消 息 作 反 應 , 好 讓 投 資 者 作 參 考 , 我 亦 以 此 為 名 。 」

2. 為 何 開 始 寫 這 個 博 客 ?

市 場 先 生 : 「 其 實 我 以 前 已 活 躍 於 網 上 討 論 區 發 表 股 市 看 法 , 直 至 博 客 開 始 流 行 , 發 現 自 己 的 意 見 和 文 章 不 會 再 隨 時 間 流 逝 而 被 網 主 刪 除 , 故 開 始 轉 戰 博 客 。 」

火 燎 森 : 「 我 希 望 公 開 自 己 的 輸 錢 經 過 , 分 享 個 人 看 法 及 心 態 , 作 為 網 友 們 的 借 鏡 。 」

紅 猴 : 「 最 初 寫 博 客 是 為 了 應 付 朋 友 需 要 , 好 讓 他 們 知 道 我 買 賣 股 票 的 最 新 進 度 。 」

3. 寫 博 客 過 程 中 , 有 否 與 網 民 或 其   他 網 主 聯 絡 ?

紅 猴 : 「 我 們 好 幾 位 惺 惺 相 惜 的 Blog 主 如 『 市 場 先 生 』 、 『 會 計 仔 』 等 , 都 曾 相 約 出 來 吃 飯 以 及 一 起 研 究 股 票 。 」

市 場 先 生 : 「 係 呀 。 至 於 以 前 在 討 論 區 發 言 時 , 自 己 都 有 搞 『 版 聚 』 ( 即 網 上 討 論 區 的 聚 會 ) 。 」

火 燎 森 : 「 曾 試 過 與 幾 位 網 民 相 約 出 來 吃 飯 , 並 研 究 股 票 。 」

4. 你 們 過 往 有 甚 麼 失 敗 經 歷 ?

市 場 先 生 : 「 90 年 代 初 開 始 投 資 時 , 只 會 跟 人 跟 貼 士 買 , 所 以 97 年 股 災 亦 輸 紅 籌 股 輸 得 好 慘 , 足 足 輸 了 40 幾 萬 。 」

火 燎 森 : 「 大 學 年 代 時 搵 到 個 錢 , 就 成 日 諗 點 先 可 以 滾 大 筆 錢 , 但 最 後 跟 人 亂 炒 股 票 , 就 輸 掉 20 萬 元 。 」

紅 猴 : 「 由 於 我 一 直 懂 止 賺 止 蝕 , 慶 幸 自 己 成 功 逃 過 三 個 股 市 泡 沫 爆 破 ( 包 括 97 、 00 及 07 年 底 ) 。 」

5. 你 們 炒 股 有 何 獨 門 策 略 ?

市 場 先 生 : 「 我 有 個 永 久 組 合 , 核 心 投 資 都 是 優 質 股 , 加 上 我 從 不 喜 歡 跟 大 隊 , 因 根 據 以 往 數 據 , 在 股 市 中 跟 大 隊 是 會 輸 的 。 」

火 燎 森 : 「 我 認 為 每 人 只 需 掌 握 幾 隻 股 票 就 已 足 夠 , 以 我 自 己 為 例 , 我 只 會 重 點 研 究 中 石 油 (00857) 、 嘉 華 國 際 (00173) 以 及 美 股 巴 郡 等 。 」

紅 猴 : 「 因 我 任 何 時 候 都 會 止 賺 止 蝕 , 牛 市 可 能 會 賺 得 比 別 人 少 , 但 跌 市 時 , 我 就 可 鎖 住 利 潤 , 不 致 全 軍 盡 墨 。 」

6. 你 們 對 後 市 有 何 看 法 ?

市 場 先 生 : 「 其 實 去 年 第 四 季 時 , 我 已 沽 了 約 30% 股 票 套 現 。 總 之 股 價 愈 大 跌 我 就 只 會 愈 精 神 。 」

火 燎 森 : 「 當 人 人 死 心 時 , 我 便 會 買 貨 。 」

紅 猴 : 「 現 時 很 多 優 質 股 的 估 值 都 好 吸 引 , 但 我 認 為 仍 有 繼 續 下 跌 的 機 會 , 所 以 不 會 建 議 別 人 買 股 。 」

2008年7月15日

亞洲股市腹背受敵 通脹升溫 增長轉涼 (1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投資理財周刊)

亞洲股市由見頂至今平均已回落逾3成。不少擁戴「亞洲增長故事」的論者均開腔表示,目前是「入貨」作長綫持有的良機。然而,英美經濟衰退的迹象初現,但通脹問題早已把多個亞洲國家「迫埋牆角」。到底亞洲經濟將何去何從呢?今期筆者重點為大家分析亞洲(日本除外)的投資前景。

有云「美國打噴嚏,全球也感冒」,雖然近年新興市場與美國經濟「脫鈎」(decouple)的理論甚囂塵上,但觀乎今年新興市場股票的表現,「脫鈎」的情況似乎仍只是書本上的理論。由去年10月底見頂至今,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回落24%;亞洲股市的走勢更「難睇」,MSCI亞洲(日本除外)同時跌穿了今年3月17日及去年8月17日的低點,高位回落幅度達33%,今年首半年的表現是自2003年以來最差。

投資信心劇減 沽盤湧現

亞洲股市之所以如此不滯,是因為今次她不僅「感染」了傳自美國的「感冒」,同時間更「發高燒」(通脹升溫)。筆者認為,照目前情況看,亞洲股市短期內仍難有起息。以史為鑑,這場「大病」最快也要到2009年才有望「初癒」。

受到美國經濟滑落、消費市道疲弱影響,部分依賴出口貨品至美國的亞洲國家(例如南韓、新加坡及台灣等)頓時失去了經濟增長的其中一條重要支拄;同時間,由次級按揭問題引發的信貸緊縮潮,亦令環球投資者對相對高風險的股票市場信心大減,紛紛將資金撤離,當中以過去數年累積了可觀升幅的亞洲股市情況尤其嚴重。

滙豐的數據顯示,海外投資者於過去10個月淨拋售近630億美元的亞洲股票;如參考EPFR(Emerging markets Portfolio Research)的數字,本年至今環球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共錄得123億美元的資金流出,當中有31億美元來自大中華基金。

企業盈利預測將被調低

亞洲股市失去「人氣」,本已元氣大傷。更甚的是,環球熱錢「轉戰」商品市場,炒高能源和食品價格,帶動全球通脹升溫。亞洲的新興市場如中國和印度,一直是原材料的需求大國,加上能源和食品在亞洲國家的消費物價指數比重一向偏高,結果當商品價格大漲的時候,亞洲所面對的通脹壓力亦特別嚴重。環亞經濟數據(CEIC)的資料顯示,目前亞洲(日本除外)的平均通脹率高達8.5%,當中包括最令人「側目」的越南(26%),以及緊隨其後的印度(11.6%)和菲律賓等(11.4%)。

除南韓和澳洲外,其他亞洲國家均已陷入負利率的環境,當中以新加坡和菲律賓的情況最為嚴重。目前只有越南、印度及印尼等小數經已感受到「切膚之痛」的國家,開始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筆者認為,通脹的壓力持續,亞洲國家未來極有可能大幅加息。

說到這裏,讀者應該聯想到亞洲股市的前景是如何「烏雲密布」︰原材料價格上漲、息口趨升,兩者均會加大企業的開支,降低邊際利潤。目前,分析員已將今年亞洲(日本除外)股市的每股盈利增長預測,從年初的10.5%,下調至6.4%。但有關調整仍未在2009年的盈利預測中反映,分析員估計明年區內的企業盈利增長高達15.4%。在目前如此動盪的局勢下,有關預測明顯過分樂觀。在今年下半年,分析員很大機會會調低有關預測,屆時亞洲股市亦會繼續走下坡。

誠然,以MSCI亞洲(日本除外)指數為例,由去年11月1日高見689點回落至今,已經出現過3次的反彈浪,而且反彈的幅度更一浪比一浪高,最近1次的反彈幅度達到21%。不少論者認為以估值計,亞洲股市的市盈率已跌至11.6倍,較過去10年歷史平均市盈率13.7倍還要低15%,調整「恐怕」已近尾聲。


熊市反彈切忌樂觀

若以史為鑑,觀乎亞洲股市於1994年、1997年及2000年的熊市調整,平均歷時384個至588個交易日。而今次的調整周期由出現至今才不過約200個交易日,最「樂觀」估計熊市也只是過了一半;配合上文提到的負面因素,筆者真的恐怕「尾聲之說」只屬市場憧憬,亞洲股市下半年縱有反彈,亦只會是狂牛「斷氣前的悲鳴」,股市最快也要到2009才有望喘定。

筆者將亞洲股市的前景說得如此黯淡,是想讓大家作好心理準備,未來的下跌風險仍非常大,其中尤以依賴出口的亞洲科技股需要戒之慎之。然而,平心而論,今次環球股市暴跌的「震央」並非在亞洲,而且如過去相比,亞洲各國的「體質」更有明顯改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強勁、外滙儲備充裕、對出口美國的依賴性大減等。這些因素均有助支持亞洲股市在滾滾「熊」流過後,為投資者繼續帶來優厚的回報。

預測後市 避接火棒 (13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置業家居)

樓市今年彷彿經歷「三溫暖」,1月份仍然持續去年第四季的旺市氣氛,但2月起樓市氣氛卻漸漸轉淡,近日市場氣氛更急轉直下。用家最怕接火棒,其實有沒有方法預見樓市回落,避免接火棒呢?

觀察樓市,可以留意很多不同的數據,如租金回報率、利率走勢、供款佔入息比率、一二手樓差價等,都是其中一些有參考作用的數據。

以租金回報率而言,可大致反映樓價是否有偏離租金水平。以香港而言,一般住宅租金回報率有4至5厘,豪宅有2、3厘是正常水平。理論上,如一般住宅租金 水平低於3厘,樓價應該偏高。相反,如果租金回報率高於6厘,樓價便屬偏低。但以近半年樓價與租金齊升,回報率未見明顯下調,似乎在轉角市也起不到警示作 用。

另一個多人用的指標是利率走勢,一般人印象是利率升、樓價跌,利率跌、樓價升,但計往績,利率升跌與樓價則無一定關係,03年前利 率與樓價齊跌,03年後利率與樓價同步回升,05年後利率上升、樓價橫行,07年9月後是利率下跌、樓價上升,踏入08年2月,利率再下跌,但樓價只維持 平穩。簡單而言,我們幾乎不可能由利率走勢估計樓價走勢。

供款佔入息比理論上是另一個衡量樓價是否過高的指標,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計算 方式,按美聯統計,97年中等收入家庭購入一個500呎單位,承造七成按揭,供20年,供款佔家庭入息93.2%。03年的數字是15.8%。事後孔明而 言,以供款佔入息比率而言,97、03年都有明顯偏高、偏低的情況。但過去半年,樓價上升、按息下跌,令供款比率大致維持於30%的水平。換言之,供款佔 入息比在極端市況可能可以作為趨吉避凶的指標,但在市況不算太極端的情況(例如去年第四季),此一指標亦沒有多少警示作用。例如2月起樓市成交量回落,但 供款佔入息比率其實沒有太大變化。

那麼,究竟有沒有簡單的指標去預測短期樓市見頂?答案是有的。

成交達臨界點 樓市即轉向

其中一個較有效反映樓市出現過熱的指標是成交量,背後的原理很簡單,偏淡的樓市,市場預期樓價短期平穩,買方賣方均為用家,而且用家沒有多少追價的壓力,每一宗買賣的決定時間較長,成交量自然偏低。

相反,在旺市時,短綫投資者活躍、用家亦怕日後追價而加快入市步伐,令成交量走高。結果是,我們可以透過成交量觀察樓市有沒有過熱,近10年的歷史中,每次二手樓成交量升至一個臨界點,都會轉向。此一個臨界點大致是每月1.3萬宗水平。

97年樓市瘋狂,是年二手樓有145,859宗註冊,單月最低紀錄為12月的4,198宗(反映10月金融風暴波及香港的影響);最高為7月的 18,729宗。平均下來,每月有1.2萬宗。當年香港有不足104萬個私人單位(詳見備註),流通率14%,即每7個私人單位,便有1個在年內轉手。

雖然10年內私人住宅供應增加,2007年有136.4萬個私人單位,但近年兩次出現按月註冊量1.3萬宗,樓市便出現承接力轉弱的局面。

1998至2005年,二手註冊量從未超過1.4萬宗,2005年4月及2007年11月的二手註冊量突破1.3萬宗後2個月左右,成交氣氛均急轉直下(詳見圖)。另一次便是07年底及08年初,註冊量連續3個月維持約1.3萬宗水平後,市況急轉彎。

此個1.3萬宗的成交量「上限現象」,解釋可以很簡單。97年樓市處於瘋狂階段,人人相信買樓可發達,平均下來,每月才有1.2萬宗成交。而在經歷過負 資產浪潮後,市場對樓市已沒有以往的無限信心。在此情況下,過分活躍的成交量自然難以維持高企。結果是每一次成交量上破1.3萬宗,旺市便無以為繼。

當然,二手註冊量此指標有其局限,其一是註冊量為滯後數字,大約反映前一個月的二手成交。其二是此一指標似乎可以反映樓市是否太旺,但在樓市牛皮之時(如05至06年),似乎亦沒有多少預告轉勢的作用。

備註

不同部門對私人住宅總存量有不同統計,此處數字引用房委會數據,與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統計差異,主要是前者包括村屋、公營機構的宿舍及完成補價手續,可以自由買賣的資助房屋。值得留意的是,近10年的私人住宅增加,主要是可自由轉讓的資助房屋增加。

啟示:二手成交單月破1.3萬宗 切忌追入市

97年之後,香港樓市只有3個月出現二手註冊量升穿1.3萬宗的例子。3次註冊量升穿1.3萬宗之後3個月內,樓市旺季便告結束。

未來數年,估計私樓供應不會大量增加,1.3萬宗註冊量此一指標估計夠用幾年。如果買家發現二手成交超級暢旺、單月註冊量破1.3萬宗,意味樓市可能於短期內調整。

對用家而言,如果面對類似的超級暢旺日子,大可提醒自己不必急於追價。樓市成交量見頂回落後,意味樓價可能橫行甚至向下,至少沒有投資者齊齊搶貨,有自住需要,大可等氣氛回順再入市。

2008年7月10日

聯繫匯率之父祈連活: 美復甦需時三年 (10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iMoney)

市場上的人由不相信衰退,到認為經濟最壞的時刻已過,轉眼間衰退一事已紛擾了十個多月,究竟美國經濟會否出現「V」形反彈?本刊再次追訪問「聯繫滙率之父」祈連活(John Greenwood),他斬釘截鐵表示,「美國經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要待銀行完全復元,大家可能仍要等兩至三年。至於美國是否陷入衰退,僅在乎技術性衡量的角度。」

面對全球通脹升溫、商品價格攀升,連金融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也直斥熱衷炒作的商品指數是始作俑者,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亦認為原油價格上升有七成原因是市場炒作。

可是,作為景順首席經濟師的祈連活卻淡然表示,樓市泡沫、商品價格攀升,甚至是通脹升溫,看似偶然,其實早已互相牽連。

高通脹乃金融政策遺禍

「現時油價高企只是通脹的一部分,整個經濟周期的起點,在於金融政策的放寬、信貸放寬,致市場流動資金過多,引起了04至05年信貸泡沫,事件持續至 06至07年。當時過多資金流入金融市場,造成債券、股票、地產及商品市場的泡沫,觸發了07年的次按風暴及樓市泡沫爆破。這周期一直持續,並影響各種經濟活動,如實質GDP、工業生產及國民消費均出現了衰退;在最後階段,則是大家正在經歷的通脹急劇升溫。」

說畢,祈連活囑記者想像一下蛇吞老鼠的情景,由市場流動資金過剩、股市、樓市泡沫全都是同一源頭引發的事件,有如蛇吞了一隻老鼠,老鼠於蛇的體內,由口腔沿消化道蠕動前進。現時社會經歷的,其實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階段而已,猶如老鼠移到蛇體內的不同部分一樣。

既然周期無可避免,恨錯難返,投資者當然最想知道如何「拆局」,祈連活搖頭輕歎,指現時市場較常見的三大解決方法皆有局限:「現時的經濟衰退源於過去金融及家庭單位都過度借貸,引致通脹升溫,現時金融市場實行反槓桿(De- leverage),引致全球的資金收縮,樓股市缺乏上升動力。要解決問題,則要待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改善及『修理』完畢。」

祈連活指出,「要改善資產負債表有三大方法:首先是增加資本,可惜只有銀行、企業才能集資,個人實難以增加資本,而且只有當投資者認為股價將會向上,集資才有望成功;其次,銀行及公司可考慮出售資產,以及發行股票予國外及一些主權基金,再用出售得來的資金還債,只是這過程十分痛苦,因很多人都不願意在股價及資產下跌時,把資產賤賣;第三,則是最理想卻需時甚長的解決方法,就是增加收入,再用收入還債。」說畢,記者心下一沉,當前三大方法都務必找到財力豐厚的機構或國家支持,否則單靠美國國內乾涸的財務,根本無力解決問題。

祈連活聽罷即點頭稱是,表示這是最難纏的問題,他更悲觀地預測,美國的樓市與股市會持續下跌,最終銀行沒有足夠的金錢用以借貸,通脹情況因而改善,只是過程中需時兩至三年。

中印正尋頂終步美後塵

美國經濟無疑已陷入困境,祈連活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對衰退的四大指標,包括工業生產、零售銷售、國民收入以及GDP,直指美國除了未出現連續兩季GDP負增長外,其他數據都呈弱勢,而且這些數據已下滑了好幾個月,並非一、兩個月的短期波動,大家是時候要面對衰退這個現實了。

防通脹崩圍中國應加息

當投資者準備由美國逃至中國、印度及新興市場避險時,祈連活叮囑投資者,「中國、印度及新興市場最終都會緊隨美國步伐,幸而這些國家經濟活動仍在尋頂的階段,不致於像美國般由高位回落;只是投資者都要有心理準備,終有一天新興市場的經濟會步美國後塵,隨時回落,面臨已發展國家現時的問題。」

令祈連活感到可惜的是,中國及印度早前經濟部署欠完善,「中國一直強調維持低息率,壓抑人民幣升值,以致內地資金供應過快,重複了經濟循環周期中四大階段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會如美國般,經歷樓股債及商品的泡沫,經濟活動受影響,通脹肆虐。」

談得興起時,祈連活突然反問記者,印度現時的通脹有多少?幸好不致被殺個措手不及,即時答道:「11.64%」。祈連活點點頭,再用循環理論給記者解釋印度失控的通脹,由於過去印度加息不足,市場資金氾濫,雖然印度政府急急在3、4月內加息,但問題已一發不可收拾,以致通脹上升幅度如脫韁野馬,中國如果要避免面對同類問題,現時必須要大幅加息,控制市場資金過多的情況。

各國現正面對不同經濟難題,祈連活表示,市場已沒有任何新興市場在經濟起步的初段,並適合投資者把資金遷移,他認為現階段的任務反倒是為資產保值。

不單單是股市,祈連活甚至對油、金、農產品「輪住上」的瘋狂走勢不以為然,亦對超級牛市這個樂觀看法有所保留。「商品價格高漲只是商業周期的一部分,當過度借貸、信貸擴張的情況過去後,商品泡沫就不再存在了,這也許是兩、三年內發生的事。」

油價不合理短期勢回落

商品投資者聽了這句話,心裏或會泛起一陣寒意。祈連活表示,原油、農產品等商品供不應求是事實,但這並不足以將價格推至現時的高水平。

「早年油價一直徘徊於20至30美元一桶,近年需求上升才令油價逐步上揚。如供求關係處於正常狀態,可令油價站穩於100美元一桶的合理水平,惟現時由於市場熱炒,形成了周期性泡沫效應(Cyclical Bubble Effect),令原油價格攀升至超過140美元,明顯高於合理水位了。」他指原油的合理價位於未來兩年會繼續走高,然而由於現時油價遠高於合理水平,貼近見頂,短期有回落風險。

部分人認為高油價或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向上,如可用作核能的鈾就有望成為商品新貴。祈連活對此說法不予認同,「建造一座核能發電廠的成本很高,用這種方法減輕高油價的衝擊是否值得,實成疑問。」他認為各國傾向靜觀其變,絕不會貿然投資於新能源,以免得不償失。

美元08年底有望反彈

另邊廂食品價格高企,很多人從股票市場轉戰農產品市場,祈連活卻認為價格高企只是幻象,高盛農產品指數就可反映一切。「該指數已從高位回落接近一成,個人而言,我較為看好玉米的價格,白米方面我相信米價已於早前見頂了。近期廣東出現水災,或對米價有少許刺激,但相信米價要突破先前高位,確實有點難度。」

祈連活預期農產品短期走勢很視乎天氣因素,翻查近年全球天氣反常,厄爾尼諾及拉尼娜兩兄妹「玩轉」世界天氣,例如緬甸風災、澳洲旱災等,再加上四川地震更令糧食供應雪上加霜,雖然各地政府已出盡法寶壓低食品價格,但自然現象並不在人類控制範圍之內,如果反常天氣持續,農產品價格難免進一步上升。

一向是「優質對冲通脹的投資」黃金又如何?與農產品相同,祈連活同樣不表看好。「金價與美元一向成反比,當美國公司營運狀況好轉,出口增加,聯儲局又很可能於本年內開始加息,於歐、美息差收窄之下,美元有望於2008年見底反彈。只是我不敢說金價會否尋底,但若說金價可於09年上升一倍的話,我認為可能性很低。」

祈連活補充,即使美國經濟表現強勁,也不代表美元一定會強勁,兩者之間的關係,絕不是一比一那麼簡單的正比例。

加息遏通脹非全球合用

「加息以遏抑通脹」是近期市場人士的熱門說法,歐洲央行於本周四(3日)一如預期加息0.25厘,祈連活卻指通脹並不是各國央行加息的好理由。對他來說,加息的原因只有一個:信貸急劇擴張。

他舉出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時代的日本經濟作為例子,以證明商品價格走高、CPI上升與加息並沒有直接關係。79年原油價格短期內急升近兩倍,日本的入口價亦上升逾70%,但從75年至85年的10年間,日本的CPI卻沒有上升,甚至可說維持不變,當中主要原因是七十年代的日本採取強貨幣政策,避免信貸過度擴張,市場也沒有充斥過多的流動資金,所以沒有出現循環四部曲的最終一步──通貨膨脹。

祈連活續指,現時中國情況與日本迴異,主要是因當年的貨幣政策過分放寬,「中國現時受食品價格上升困擾,令CPI高企,與日本當年的情況有很大分別。原因在於兩國不同的貨幣政策,中國是過去借貸標準及貨幣政策寬鬆,市場熱錢太多,令信貸過熱。還看日本,就知推高中國CPI的元兇是貨幣政策,商品泡沫只是代罪羔羊。」

日本若加息是可怕錯誤

現時各國央行加息是否恰當?祈連活認為歐洲及英國息口水平合理,現時實在沒有加息的必要。美國的情況亦有點相似,信貸增長由10%跌至2%,是聯儲局減息因由。現時未見信貸市場好轉,為何有加息必要?當記者提及日本,祈連活即指若日本加息,實在是「可怕的錯誤」,他說低利率不會對經濟有太大影響,只要有效控制信貸擴張,經濟就沒有大問題。

祈連活直言,現時需要加息的地區只有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當眾人都憂慮中國會於下半年加息時,祈連活指中國現時利率仍低,似乎大家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了。

2008年7月7日

替代能源優點缺點大檢閱 (7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風力發電

風力發電屬目前較成熟的替代能源技術,優點是成本較太陽能便宜,但缺點是儲電能力較低,而且發電過程需要大量自然風,停風的日子會降低其發電的穩定性;另外,風力發電亦帶來環保問題,例如有團體指風力發電會對候鳥構成威脅。

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的優點是取之不盡、潔淨,但缺點是目前成本較高。太陽能發電成本仍然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是太陽能的關鍵原材料多晶硅的價格升幅驚人。數據顯示, 2006年第四季多晶硅價格每公斤為300美元,但到了去年年底已升價至400美元。由於成本昂貴,太陽能發電未能普及使用,現時其發電量佔全球發電量只有0.2%,有報道甚至指出,若要讓太陽能發電與目前的石化燃料匹敵,以目前的研發速度,至少5至10年才能趕上。

水力發電

中國的水力發電力度及速度名列世界前茅,水力發電有不少好處,例如建水庫可以把水控制在水源較為乾旱的地帶,甚至有機會把荒灘、荒地變為良田。但水力發電很多時候被評為弊多於利,由水力發電所引起的環境及社會問題,相當嚴重,例如水電工程攔河建壩,必須截斷河流,會淹沒土地及在土地上的生物,因此衍生出居民移居的問題;另外,水力發電亦引發地質改變的問題。

核能發電

核能是利用鈾燃料進行核分裂時所產生巨大的能量,製造高溫高壓的蒸氣或氣體,驅動發電機組發電。核能發電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它在發電過程中的廢氣排放量低,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由核能產生的每兆瓦時電力,會排放15公斤的二氧化碳,遠較石油的800公斤為低。不過,如核電廠的幅射問題處理不當,對人類的影響深遠。

生物燃料

代替石油作燃料的其中一種產品是生物汽油,當中最廣為人討論的是燃料乙醇,燃料乙醇主要由農作物,如玉米、甘蔗等提煉出來。乙醇近年廣受歐美政府大力鼓吹開發,投資者趨之若鶩,但亦引起了廣泛的爭議。隨着乙醇佔用大量農地、對環境造成破壞(生產過程產生大量廢氣)及促使全球糧價升的種種弊端陸續被發現,乙醇的使用亦開始受到責難。此外,乙醇的成本效益受到質疑,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注滿一部七座位的汽車油缸所需要的乙醇,其生產成本足以供應一人一年的糧食。

垃圾發電

經過焚燒,垃圾中的細菌、病毒徹底消滅,焚燒垃圾所產生的熱力,又可用來發電。有報道指出,一噸「新鮮」垃圾可以發電580千瓦,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兩個月的用電量,不過,垃圾處置費等成本持續上升,也成為垃圾發電的隱憂。

2008年7月5日

美國經濟歷史數據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下半年可供推售部分新盤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碳金融 投資機會近在眼前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金融世界千變萬化,當曾特首萬水千山,倡議香港進軍「伊斯蘭金融」之際,另一項新興「金融」正悄悄地興起,並且投資機遇近在咫尺,投資者萬萬不能走寶。

筆者要談的是碳金融(carbon finance),首先澄清,是物體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不是煤炭。

碳金融由《京都協議書》開始

世界銀行估計,2005年碳市場正式成形時,交易總值僅約110億美元,2006年增加至300億美元,去年交易總值更大幅躍升了100%至600億美元,估計2020年碳市場的規模,可達1兆美元。碳市場有多大?去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只約2,500億美元,估計2010年可增加至3,000億美元,碳市場的潛力可見一斑。

2004年,《京都協議書》要求39個工業發達的國家在2012年,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2005年,碳證券開始在歐洲的氣候交易所和美國芝加哥的氣候交易所交易,碳市場才開始成氣候。

碳金融(carbon finance)、碳市場(carbon market)、碳信用/積分(carbon credit)隨即興起。許多大型投資銀行、對基金、工業家、公共事業均計劃大舉進軍碳金融,部分投資銀行已在倫敦設立碳證券的交易專櫃,並視之為新的業務增長點,不斷推出衍生投資產品。

碳信用組成市場

溫室氣體有許多種類,二氧化碳是最基本的量度單位,排放量以噸計,一個「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相當於一噸二氧化碳,又稱一個碳信用/積分(carbon credit)。金屬有貴廉之分,溫室氣體以產生溫室效應的影響而分,雪櫃用以保溫的HFC 23氣體對溫室效應產生巨大影響,減少排放一噸HFC 23,相等於減少排放11,700噸碳的影響,換言之,可得11,700個碳積分。

參與《京都協議書》的國家對本國產生溫室氣體的單位如發電廠實行排放配額制,減排一噸碳,可得一個碳積分,超出限額,則要向其他單位購買,填補超排份額。歐盟對超排一噸碳的罰款為100歐元,目前一個碳信用/積分市價約25歐元。

碳信用/積分是碳市場的交易產品。要取得碳積分,不外兩個途徑,一是減少目前的排放量,二是減少未來排放量。工業國家成本高,更換或改良生產設施成本高,向外採購碳積分相對划算,因此,碳積分多循減少未來排放量一途產生,其中多在發展中國家產生,其來源包括興建水力發電廠、核電廠、減少砍伐林木、廣泛使用節能燈泡、技術更新等等,目前全球有4,000多個減排項目在進行,去年中國「生產」的碳積分佔全球產量的73%。

通過市場機制,西方資金流向效益更大的市場和技術,同時達到控制地球溫室氣體的效果。

碳期貨有市有價

雖然中國是碳信用/積分的最大生產國,但碳市場主要在歐洲,因為歐洲是最大消費國(美國沒有加入)。碳市場的主要買家可分五大類:一、由國家支持和委託成立的碳基金(carbon fund),世界銀行目前有8個碳基金,多為西歐國家,主要為本國利益服務,性質類似主權基金;二、歐盟大型排放單位如電力、鋼鐵等企業;三、金融機構,以投資、盈利為目標;四、政府雙邊合作基金,由政府出洽談購買碳積分;五、自願參與減排的企業和個人。

碳金融並不局限於碳市場的交易,還包括減排技術研究、生產、收購的融資,近年西方興起到發展中國家收購「垃圾」的潮流,如收購垃圾堆田區、焚化爐、化糞設施等。收購這些資產後,碳信用/積分轉讓、組合、包裝(與次按產品十分相似)都是碳金融的一部分。目前碳市場以一手市場為主,但二手市場開始盛行。

2005年碳市場開始運作時,碳每單位的收購價在7歐元左右,目前市場價格約在16歐元。芝加哥氣候交易所5月初的交易情況顯示,2008年12月碳期貨價格約25美元,2011年碳期貨約27.37美元,顯示碳的升值趨勢。歐洲和美國芝加哥的氣候市場均允許個人參與碳市場的交易。

獨家專訪油價趨勢大師李柏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iMoney)

油價再創新高,紐約期油周五(27日)升穿141美元一桶的歷史高位。5年來,油價由每桶30多美元瘋狂突破至140美元一桶,升了足足3倍,而恒指、黃金、外?沒有一樣升幅及得上石油。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主席指油價未來數月可能升至170美元;股神巴菲特亦表示不同意油價勁升是炒作,認為是供求因素。

油價飛漲背後,有人說是供求失衡所致,有人說是投機炒作的泡沫虛火,油價急升究竟是虛是實?憑?準確預測石油趨勢而聲名大噪的《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作者李柏(Stephen Leeb),是首名預測油價升上100美元的經濟大師,當時油價只在30多美元。兩年前油價徘徊60美元時,他再預測油價會升至200美元、美國步入滯脹,並?人買黃金對抗石油帶來的通脹,當年被視為瘋狂的預測,今天卻一一應驗。

本刊越洋電話專訪李柏,他再次大膽調高對油價的預測,2012年至2013年油價將攀升至250美元一桶,並警告全球經濟將經歷無可避免的巨大震盪。然而油價暴升通脹狂?不等於窮途末路,他認為投資黃金是最佳出路,未來數年黃金將比石油升得更瘋狂。話音剛落,黃金周四每盎斯暴升逾32美元,創23年來最大單日升幅。


李柏訪問重點

˙油價很可能短暫回落至90美元至100美元一桶,雖有起伏但仍處於長期升軌
˙2至4年後油價將升至每桶200美元,4至5年後漲瘋至每桶250美元
˙油價一旦升穿200美元,通脹狂?,全球經濟陷入全面衰退
˙黃金將是未來10年的最佳投資,年半後金價升至1,500美元至1,600美元/盎斯,5至7年後更達5,000美元至1萬美元/盎斯
˙中石油(00857)是好股,管理良好,但現價仍有點貴
˙中國和印度前景仍佳,澳洲和加拿大即將冒起,看好BRAC多過BRIC(金磚四國)

坐在紐約第五大道的57樓辦公室,李柏往窗外一望,可居高臨下鳥瞰整個金融中心,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視野。辦公室內,同樣有一隊掌握全球最新經濟數據的7人分析團隊,助他高瞻遠矚,勾勒出未來宏觀趨勢的面貌。

擁有經濟學學士、數學碩士、心理學博士學位的李柏,不但是極具影響力的財經作家,更是有實戰經驗的基金管理人,旗下的Leeb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逾1.75億美元(約13.7億港元)資產。

李柏的預測以大膽又準確見稱,1986年他出版《Getting in on the Ground Floor》(中譯︰抓住最有利的機會),預告九十年代將是股市黃金時期;1999年出版《Defying the Market》(中譯︰挑戰市場)一書,警告當時漲瘋的科技股市場將面臨泡沫爆破。不過,令他在華爾街聲名鵲起,是因他過去4年對油價走勢的準確預測。

先調整至90美元再發力

2003年原油價格還在33美元一桶以下徘徊,華爾街預測油價再次回落的時候,李柏撰寫其著作《Oil Factor》(中譯︰石油效應)一書力排眾議,預言油價在10年內增長3倍,至少會升上每桶100美元。

當時華爾街的人訕笑他的預測屬天荒夜譚,嘲笑他是「100蚊阿叔」(The $100 Oil Guy),一個博出位的狂人,未料轉眼油價屢創歷史新高,及至2008年首個交易日,預言變成現實。當天嘲笑李柏的人大跌眼鏡。

李柏根據地質學家哈伯特(King Hubbert)的「石油頂峰論」(Peak Oil Theory),加上對過去油價走勢的精細分析,認為石油產量即將或現已步入頂峰,之後全球產油量會不斷下降,導致永久性供求失衡,令油價前所未有地飛漲。

2006年出版的《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中譯︰即將來臨的經濟崩潰),當時油價才約60美元,李柏已進一步預測油價升至200美元,近月油價如他所料拾級而上,結果著作大賣外,「100蚊阿叔」旋即成為《華爾街日報》、CNN等爭相訪問的油價神算子。

油價升至每桶139.89美元新高的翌日(6月17日),李柏接受本刊專訪,作出對油價最新預測之外,更逐一點評未來經濟崩潰中的最佳投資,只要投資有道,絕對可在逆境求勝。

「這是一個威脅全球人類的危機,要立即醒覺,但在人類醒覺前,我相信油價會繼續上升。」身處紐約的李柏捲起衣袖,再次為全球經濟把脈。

記者︰最近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主席米勒預測,油價即將升至250美元一桶,你同意這說法嗎?

李柏︰我同意,但米勒認為會發生在不久將來(foreseeable future),我有點懷疑,我認為油價約在4至5年後(即2012至2013年)才會升至250美元,但一定會升至這價位。令我感憂慮的並非類似預測,而是油價將會有所調整,很可能調整至90美元至100美元,到時人們會說︰「好了,我們不用擔心油價了﹗」然而,調整只會令人失去危機意識,我們知道油價即使有調整,也處於長期升軌,因此我認為米勒的說法,有益多於有害。

油價高企源於供求失衡

記者︰有人認為油價急升乃投機炒作的後果,你怎樣看?油價升至140美元是否泡沫?

李柏︰荒謬!(It's ridiculous!)3、4個月前俄羅斯才宣布油產量到頂;沙特阿拉伯即使增產,也沒法增加1,000萬桶一日;墨西哥、北海的產油量均下跌;英國BP的研究顯示去年全球總產油量亦下跌。當見到全球最大兩個產油國,在石油增產上均出現困難,油價上升怎可能是投機炒作?投機論是充滿危險性的,令人以為石油危機只是炒作而來,毋須認真處理。

我認為油價高企顯然是供求失衡,尤其新興國家對石油的需求一直沒有減少,就連我們美國,減用石油的效果亦微乎其微。

每個人都愛用「泡沫」這個字,股市上升是泡沫,股票升上歷史高位回落,人們又說泡沫。我們看到油價過去曾出現大調整,由每桶80美元回落到50美元,那麼80美元是否泡沫?現在你已看到130美元了。

記者︰短至中期而言,怎樣看油價?

李柏︰我主要研究油價的長期走勢,不受短期因素影響,不過我看不到有甚麼理由,油價不會在數年內升至200美元,當然我希望不會更快。如果沙特油田或伊朗有任何風吹草動,油價很快會急升至200美元,甚至250美元。基於地域政治因素,很難說得準油價何時升至何價,但如果撇除政治因素,單看供求,我估計2至4年內油價便會升上200美元,或可能更快。

記者︰油價急升下,全球經濟是否已陷入危機?現在仍可挽救嗎?

李柏︰人類現時的文明生活將受到很大威脅,令人非常恐懼。我預期未來10年全球會出現通脹新高,很可能出現全面經濟蕭條(real depression),到時人類生活將很困難,對美國人而言,可能慘過二次大戰時期。

我希望現在解決仍未算太遲,但即使現在開始行動,經濟仍難免要承受一段動盪、混亂和痛苦(turbulence,dislocation,pain)的時刻。

驚人預測金價會達萬元

記者︰假如經濟動盪即將來臨,現在該投資甚麼?

李柏︰很多投資產品在通脹時期都有好表現,我認為比石油更值得投資的,是黃金,它將是保護你對抗飛升的通脹的最佳投資。

當然我不會把100%錢全部投進黃金,但肯定是很大比重(overweighted),我相信未來10年金價會相當矚目。當經濟風暴來臨時,沒有甚麼東西及得上黃金表現出色;而且除了黃金,我想不到有其他投資產品可在通脹和通縮時皆做好。

看好中石油惟現價略貴

記者︰對金價走勢有何預測?

李柏︰我在《石油效應》中曾預測金價升上1,000美元,而我是準確的。我告訴你最新的數字,我預計一年半後,金價會升上1,500至1,600美元/盎斯;5至7年後,金價更升上5,000至1萬美元/盎斯。(記者︰你是否說1萬美元?)我確是這樣相信的。屆時人們回望在1,000美元以下便可買入黃金,簡直像一份禮物。金價將比油價升得更快更戲劇性,現在就是買入好時機了。(註︰訪問當日金價約880美元)

記者︰投資原油及油公司呢?

李柏︰都不錯(would be fine),但只有小部分油公司可像雪佛龍(Chevron,紐約上市,全球第七大油企)等繼續增加產油量,而諷刺地,當油價上升,意味?增產的成本也會上漲。大型油公司能否增加油產,依我看並不明朗。

記者︰最推薦哪隻油股?如何看中石油(00857)?

李柏︰如果我只能揀一隻,我會選Schlumberger,這是全球最大的油田服務公司之一,又是當中增長最優秀最長久的企業。至於中石油,我都喜歡她。她是全球少數可增加油產和天然氣的企業,運作亦非常良好,雖然現在股價有點貴,但我是喜歡中石油的;巴西石油Petrobras也是好股。

記者︰哪些投資陷阱要避免?

李柏︰除了保險性很高的零息債券(Zero Coupon Bonds),其他債券可免則免;對於股票則要非常揀擇(very selective),我並非抗拒所有股票,但你必須先問一問,這家公司能否在波濤洶湧的市況仍能表現優秀。我肯定,到時候黃金比大部分公司表現更出色。

記者︰近來中國和日本達成共同開發東海油田的協議,東海被喻為「第二中東」,對紓緩油價有否幫助?

李柏︰協議現時仍很初步,即使兩國完全達成合作,東海的石油蘊藏量亦不太可能達到每日100萬至200萬桶,加上至少要5年時間鑽探油田,相信對石油界現今困境帶來很少甚至沒有幫助。

記者︰當你被戲稱為「100蚊油先生」時,有否懷疑過自己預測的準確性?

李柏︰這個世界沒有甚麼是絕對的,有時會發生突變,有時會出現驚喜。但相比懷疑自己的預測,我更希望我的預測是錯誤,經濟崩潰不會來臨,我也希望有事例證明我推斷錯誤,可是至今為止,仍未看到如此的一個證據。

手持現金其餘盡買黃金

作為基金管理人,李柏教投資者趨吉避凶之餘,自己亦已作好投資部署。他透露自己手持現金外,其餘大多是黃金,除了金幣,幾乎所有黃金的投資產品他都擁有,包括金礦股、黃金ETF,甚至一個小型金礦。「黃金可能是我的投資組合中,佔?最大的部分。」

能夠力排眾議透視未來世界趨勢,李柏謙稱自己並非才智過人,反而頑固又自我的性格,造就他的獨到觀點︰「現今世界最大的問題,是太多人隨波逐流。我不認為自己特別有智慧,但我肯定自己是頑固且崇尚個人主義,因此我只會靠自己思考,專注在引領我找到答案的事實上。」

避免集體思維(Groupthink),李柏說全靠一種態度,一種意志力︰「你毋須IQ達200,只要睜大雙眼看看發生的事,誠實面對,便已足夠。」

身處美國的李柏透過所見所感,進一步肯定石油危機未解決︰「人們不時談論石油,也為油價心煩,但我卻看不到他們有真正危機意識,亦沒有想解決問題的迫切性,這是問題所在。」

解決能源危機如打二戰

頑固的李柏拒絕接納投機炒作是油價急升原因之一,或許是想人類保持危機感,訪問期間他便多次以「戰爭」比喻石油危機︰「我們需用打仗般的人力物力去解決危機,甚至要動用兩個『曼克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見160頁財經詞彙),研發和建設替代能源。」

雖然這場「能源戰爭」沒有煙火,也不用流血,但這位戰後嬰兒認為,國家今趟須耗上「兩個曼克頓計劃」,動用數百億美元,義無反顧研究和建設替代石油的新能源,人類才能度過比戰爭殺傷力更大的經濟浩劫。「很可惜,現時美國每年只花40億美元研發替代能源,這個數目只相等於美軍在伊拉克14日開支。」

事實上,油價高企已令全球引發示威和暴力狂潮,就連香港司機也加入戰團要求減油稅,對此,李柏寄予理解但無奈︰「這不單止是香港面對的難題,油價升得太快,令人難以接受,不過若油價回落並持續半年不升,恐怕人們的危機意識很快消失。」

訪問進行了一小時,一幕幕迫在眉睫的危機狀況令人不安,李柏說,這正是他繼續寫書的最大目的,希望讀者醒覺,「我賺錢毋須靠寫書,我只想盡一己所能,告訴人們即將面臨的危機。」62歲卻精力充沛的他,最近又埋首撰寫新書,分析受油價影響的其他商品,暫定明年1月出版。

身為兩子之父,李柏對明日世界擔憂之餘,仍不失希望,重申自己並非末日論者,只要及時採取適當行動,危機仍可化解︰「我相信人類可以渡過這一難關,下一代可以重見藍天,只要我們由現時開始致力改變,願意作出犧牲,去過節能簡約的生活。」

BRIC失勢BRAC冒起

「BRAC比較BRIC的資源更豐富,能自給自足,BRAC的經濟發展會更好。」正埋首研究商品牛市的李柏,教了記者一個新組合。

巴俄澳加四大新貴

新興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合稱的金磚四國(BRIC),過去數年市場增長可觀,然而油價高企,中國及印度作為全球第二及第四大耗油國,市場表現有所失準。

李柏提出一個新組合,就是最近在金融界冒起的「BRAC」︰擁有大量石油的巴西(Brazil)和俄羅斯(Russia)、蘊藏豐富貴金屬等天然資源的澳洲(Australia)及有龐大油砂產業的加拿大(Canada)。

巴西股市逆市奇葩

「我仍看好中國和印度,只是擔心兩國要倚賴進口資源,而且問題日趨嚴重。」中國去年所消耗石油中便有一半來自進口,但李柏認為中印仍可透過便宜的勞動力,抵銷高油價的衝擊,保持競爭力和增長。「因此我更喜歡巴西、俄羅斯、澳洲和加拿大,她們比中印更資源獨立,更能自給自足。」李柏強調中印前景不壞,只是加澳也很矚目。

今年迄今,中國及印度股票市場表現遜色,分別下跌47.76%和31.79%。反觀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俄羅斯,則只輕微下跌0.25%;里約熱內盧外海新發現大型油田的巴西,更成逆市奇葩,升了0.1%。

「Bric-a-Brac」其實是英語泛指平價但稀有的小古玩,但在油價趨升、商品熱熾下,新組合「BRAC」比「BRIC」更被看高一。

油價急升5大因素

1. 供求失衡

  新興國家發展急速,石油消耗量大增,去年全球產油量不升反跌。

2. 投機炒作

  大量指數基金湧入商品市場,油價被國際熱錢炒作推高。美國國會近日一項調查顯示,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YMEX)投資期油的交易高逾七成為投機,較2000年時的37%翻一番。

3. 美元疲弱

  國際原油價格是用美元結算,美元下跌使大量資金轉投石油市場,油組輸出國曾指,美元每下跌1%,油價每桶上升4美元。

4. 地緣政治

  美英準備攻打產油國伊朗傳聞不絕,中東長期受戰事陰影籠罩,進一步推高油價。

5. 人為操控

  產油國、油公司均曾被質疑囤積居奇,谷高油價,美國原油期貨市場亦被指透明度不足。

全球40載三次石油危機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
 
中東戰爭爆發,油組宣布石油禁運,油價急升,由原定每桶1.8美元的(計算通脹即相等現時9美元)被搶高至4.8美元(相等現時23美元),74年油價更首次突破每桶10美元(相等現時45美元),結果令工業化國家經濟放緩,美國工業生產下降14%。

197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

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油價首次攀升至每桶20美元(相等現時68美元),至79年尾,伊朗挾持美國人質,取消石油合約,沙特阿拉伯提高油價,80年油價攀升至每桶38美元(相等現時104美元)的歷史高位。

面對石油危機,聯邦基金利率由10厘加至80年的20厘,令經濟步入衰退,美國生產總值下降3%。

2008年︰被視為第三次石油危機

危機始自03年英美攻打伊拉克,至07年情況惡化,石油庫存量下降,國際能源局要求油組增產,加上美元疲弱,期油價於08年1月2日首次衝破每桶100美元關口,至08年6月油價更首度創下每桶141.71美元歷史高位,油價急升令全球面對通脹壓力。

李柏(Stephen Leeb)簡歷
年齡︰62歲

學歷︰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沃頓商學院(Wharton Business School)經濟學學士、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數學碩士及心理學博士

投資經驗︰1984年與妻子Donna Leeb買入具20年歷史的Money Growth Institute(MGI),管理友人及其家庭的資產,至1998年底擴至公眾層面,2001年公司改名為Leeb Capital Management,由5名投資委員會成員及兩名分析員的團隊管理1.75億美元資產(約13.68億港元)。

財經著作︰

2006年 《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e》(內地版《即將來臨的經濟崩潰》;台版《石油衝擊》)
2004年《The Oil Factor》(中譯:《石油效應》)
1999年《Defying The Market》(中譯:《挑戰市場》)
1997年《The Agile Investor: Profiting from the End of Buy and Hold》
1993年《Market Timing for the Nineties》
1986年《Getting in on the Ground Floor》

尋找「錢」景兌現的板塊 醫藥股 (5 July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重點1︰上游行業包括生產維生素、抗生素等原料藥或中間產品的製造商,正處行業景氣周期。
重點2︰內地的醫療改革,被視為今年的一大投資主題,接近終端層面的醫藥行業可望受惠。
重點3︰今年天災特別多,對醫藥股具短刺激作用。

利率趨升、原料成本上揚,加上全球經濟逆轉,去年業績耀眼的公司,今年分分鐘會變得黯淡無光,所以年初有很多基金經理都跟筆者說:「今年賺錢不易,要加倍努力才行!」那要努力甚麼呢?「當然是尋找能兌現板塊錢景的股份呀!」

行業概覽

「今年災難重重,變數頻生,很多先前做的預測或看法,都不停修改,長很難確認,但中短,凡產品價格有能力上升,又有故事主題可發揮的行業,都會成為市場寵兒。」一位基金經理解釋說。

在集思廣益下,發現醫藥股仍是少數擁有廣泛題材的板塊,除了短期的災疫概念之外,還有原料藥價格上升、醫療體制改革等主題,只是目下所見,醫藥股的升勢非常個別,竅門始終離不開「對症下藥」。

天災後需要大量藥物

今年天災特別多,除了四川、日本相繼發生大地震,近期美國中西部及中國降雨量異常,每有災至,市場總聯想起災難受惠股,醫藥行業每每都成為焦點所在。不過要當心,於災難或突發性事故情況下,對藥品的需求只屬局部,對長的需求影響有限,短期升因以炒作居多,投資策略應是見好要快收。

值得投資者關注的是,上游行業會是醫藥股今次景氣周期的主角,而非行業整體。所謂上游行業,主要是生產維生素、抗生素等原料藥或中間產品的製造商。以維生素C舉例,售價可是愈升愈有,5月底的價格已上至155元人民幣/公斤,較年初的60元,足足上升158%。現時內地有不少分析師預期,原料藥價格的升勢,最少將延至第三季,而年內的景氣周期將不會逆轉,這主要體現於3大因素:

▲中國議價能力彰顯

以維生素C為例,在國際經歷多年整合後,外國的DSM及BASF等藥廠已逐步退出生產,單是中國的四大藥企已掌握了全球80%的佔有率,在市場集中度迅速提升的形勢下,中國生產商的議價能力提高,成本轉嫁能力自然隨之轉強。

▲成本持續上升

現時原料藥的兩種製成途徑,分別是發酵法和化學合成法,前者主要透過玉米等食糧作發酵,後者則利用石油副產品煉製。近年國際油價屢創新高,農產品價格亦持續攀升,加上近期的中美水災影響農作物收成,以及內地的環保節能令原料藥的生產成本進一步被推高。

▲產能受限

7、8月為內地廠商的檢修季節,加上今年北京奧運,及夏季缺電情況,此段期間的產能將受到制約。而年內大型的原料藥生產商,為了符合國家對企業節能減排要求,紛紛限產,環保壁壘亦令內地的入行門檻提高,除非早前退出的外國廠商重開,否則,在市場供應偏緊的情況下,原料藥價格進一步走高的可能性極高。

盡管原料藥價格節節上升,然而,下游的成品藥製造商卻未必受惠,且部分終端銷售的藥品更可能受制國家的藥物價格管制,面對原料成本增加的壓力,售價如無法轉嫁,最終將導致毛利受壓。因此,投資者必須分清楚賣藥股賣何種藥。

耐心恭候醫療改革

內地的醫療改革,被視為今年的一大投資主題,雖然具體方案尚未出台,但整體的焦點,均放在全民醫保的環節上,內地已有不少分析師測算,政府單是此項投入的規模已達1,000億至2,000億元人民幣。

從表一所見,醫改的方向,將更有利於人民選用藥物的資金配置;從受惠的形勢看,與原料藥的景氣周期,又截然不同。在這個課題上,受惠者反而是接近終端層面的醫藥行業,如連鎖式在全國覆蓋網絡佳的藥店、成品藥、醫療器具等等。

由於醫藥行業範疇眾多,當中良莠不齊,某些業務的發展明顯受制行業周期,行業雖然充滿憧憬,但投資者卻不要忽略風險所在,詳見下文分析。

醫藥資訊 搜尋第一

鑑於醫藥行業非常細分,藥品除了中西藥之外,從原料、中間體產品、成藥、試劑、輸液、保健品、醫療服務、醫療用品、零售藥店等,盡管同是醫藥板塊,但經營情況、行業周期均有一定差異。有興趣鑽研藥業股的朋友,可參考健康網http︰//www.healthoo.com。該網頁將提供各產業資訊,行業動態等相關資料。

風險因素︰藥股範疇眾多

1. 上游行業收入不穩

上游行業即原料藥,售價有明顯的周期性,以近期熱門的中國製藥(01093)為例,以上一個景氣周期03年計算,04年純利跌逾5成,股價亦由當年高位3.2元,持續下跌至06年的0.8元以下,冗長的跌浪正反映了周期風險。

2. 藥品價格管制

中央一直致力改善百姓的醫療問題,將普及藥品價格降低,已成為趨勢,盡管某些生產商,透過更換包裝、劑量等方式來「捍」價格,然而,新的藥品註冊法將更為嚴謹,成品藥面對降價的壓力不少,加上在原料成本不斷攀升之下,毛利的壓力不輕。

3. 競爭激烈

從事普及藥的企業,盡管可受惠醫改,但內地普及藥的種類及品牌眾多,競爭相極為激烈,即使公司產品能做到地區龍頭,但要繼續跨區擴展不易。因此,公司的競爭優勢,一是靠品牌口碑,二則視乎生產技術,投資者宜特別小心兩大皆空的公司。

4. 成本壓力

原材料即糧、油、電等價格,以及國家的環保政策,均推升整體醫藥行業的經營成本,如成本無法轉嫁,勢必影響毛利。即使是上游原料藥,如價格過高,亦可能觸發國際競爭者加入,或下游產業縮減定單,這些均是投資者必須留意的要素。

投資攻略︰以利為重

現時在港上市的藥業股,規模較小,質素參差,從投資角度,盈利表現才是最關鍵條件。

一、往績佳、錢景續優的股份

這類醫藥的周期特質應較不明顯,業務的擴展能力強,發展空間大,如能持續多年均錄得強勁增長的企業,值得看高一。當中可留意普及性、入行門檻、技術含量等三高企業,除此之外,產品的獨特性、消耗速度等都是極其關鍵的衡量條件,如持續高增長的威高(08199)便屬此列。

二、景氣周期股

主要為生產原料藥公司,從整體行業業績反映,該類股份由去年便展開了景氣周期,而據業內人士分析,過往原料藥的上升周期約兩年,因此,預期08年的景氣情況將持續,投資者可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