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2日

世界巨頭跑馬圈地國內企業奮起直追產業轉移加劇:中外輪胎巨頭競逐中國 (4 July 2007)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到目前為止,在我國的外資輪胎企業已有20多家。世界排名前10位的跨國輪胎企業中,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韓泰等9家已經落戶中國,而最近,之前唯一未設廠的德國大陸公司也宣佈準備在中國投資建廠。

本報記者朱宗文廣州報道

6月底,落戶青島開發區的世界500強項目普利斯通飛機輪胎(中國)有限公司,已進入到設備調試和試生產階段,即將正式投產運營。公司投產後,將成為全球唯一能夠給空客雙層寬體客機A380提供輪胎加工、檢測、維修及售後服務的企業。

而本報記者從福建省莆田市發展改革委獲悉,由國內企業福建省海安橡膠有限公司規劃的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生產線將於今年年底在莆田落成。這條生產線規劃用地415畝,設計年生產規模2550條,年產值6億元以上,可創利稅2億多元。計劃年底產出第一條世界級巨型輪胎,直徑3.46米,可載重190噸。

由於輪胎主要生產消費國家美國市場蕭條,輪胎市場在中國和國外正形成“冰火兩重天”的景象,世界輪胎巨頭和國內的輪胎企業對中國市場的爭奪已逐漸白熱化。

最近,美國《橡膠和塑料新聞》周刊公佈了2006年度世界輪胎75強排行榜,依靠在中國的突出表現,普利司通超過米其林,成為世界輪胎第一;中國則有21家企業入圍,成為入圍75強最多的市場區域,有三角集團、上海輪胎橡膠公司、山東玲瓏橡膠公司、杭州中策橡膠公司等。重心轉移之必然

據統計,2006年我國輪胎產量達到1.9億條,同比增長11.4%。輪胎行業銷售收入898.3億元,同比增長23.4%。有關方面預測,2010年我國輪胎總需求量約3億條。

“十年前,國內輪胎市場是幾千萬條的規模,現在則是幾億條,市場基數的變化是吸引外資企業加大投入的主要原因。”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常務副院長吳桂忠表示。

據美國橡膠生產商會公佈的數據,2006年美國的輪胎銷量比2005年下降4.5%,各種規格的原配輪胎銷量為3.1億條,比2005年減少1400萬條。

業內人士嚮本報記者介紹,由於美國勞動力成本高、工廠設備老化、與聯合工會談判困難等原因,跨國輪胎公司正逐漸減少其在美國的投資或關閉工廠。據悉,米其林正計劃緊縮在歐洲和北美的支出,以便將資金轉往中國等發展中國家。

就在5月初,安徽佳通乘用子午線輪胎有限公司年產1000萬條高品質半鋼子午線輪胎項目,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開工典禮。新加坡佳通集團1993年進入中國,經過13年的發展,安徽佳通已經建成了年產值60多億元的佳通工業園,產銷量、綜合市場佔有率等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安徽佳通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現代化輪胎生產基地。

到目前為止,在我國的外資輪胎企業已有20多家。世界排名前10位的跨國輪胎企業中,普利司通、米其林、固特異、韓泰等9家落戶中國,而最近,之前唯一未設廠的德國大陸公司也宣佈準備在中國投資建廠。大陸股份公司首席執行官維內梅爾(Wennemer)嚮媒體再次強調大陸輪胎將在華投資設廠的發展計劃,將共投2億歐元。目前該公司已經圈定了兩個城市作為建廠首選,但尚未正式公佈。據業界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目的地方案有二:一是東北的瀋陽、大連“二選一”,一是選在直轄市天津。大陸輪胎計劃2007年在中國建立100家直銷網點,這些直銷網點或隸屬大陸公司,或在連鎖經銷合同框架內銷售及裝配大陸品牌輪胎。

“通過世界巨頭在華投資的擴大化可以看出,外資企業不光提高產能,而且加大採購力度,並力於開拓渠道,把品牌與服務紮根於銷售渠道,這是一種由生產型企業嚮生產服務型企業的轉型,從而完成全局式、立體式戰略布局。”業內專家孫紅繁表示。

根據國內輪胎企業及國外輪胎公司透露的數字,從2005年夏天至2006年夏天,一年內在中國的輪胎擴建項目投資已經超過10億美元,而且這種發展勢頭還在繼續。在最近的4年時間里,國家投資在輪胎工業的資金近35億美元。

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普利司通公司在中國有4家輪胎廠,世界第二米其林有2家輪胎廠,世界第三固特異有1家輪胎廠。而且,這3大世界輪胎巨頭都在上海建立了中國投資總部,把在海外的競爭同樣帶到了中國。

最近有消息傳出,米其林準備在中國的南方再設一家工廠,但是這一說法遭到了米其林中國總部的否定。6月29日,米其林公關部在電話中對本報記者否認了最近在中國南方有任何投資計劃。

除此之外,日本的住友輪胎橡膠、日本橫濱輪胎、韓國輪胎、錦湖輪胎也都在中國設廠。2006年橫濱輪胎在中國的第一家卡車及公共汽車子午胎廠,錦湖輪胎在中國的第三家工廠破土動工,世界跨國輪胎集團繼續在中國上演新的擴展。

“過去,國外輪胎公司往往選擇一家中方合作夥伴,在一個地方建立輪胎生產基地,是單點合資、立足一地的橋頭堡式布局。”孫紅繁表示。國內企業風生水起

6月底,因產品被懷疑存在安全問題,國內第二大輪胎製造商———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在美國遭遇訴訟,其出口到美國的約45萬只輪胎可能被迫召回。但是中策否認了質量問題,杭州中策的聲明認為,在已起訴的背景下,外國輪胎銷售聯盟有限公司FTS又嚮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報告“問題輪胎”,因此中策認為,“這不過是FTS公司的商業炒作”。

這一事件也側面說明中國的輪胎企業在國際上的影響越來越大。

中國汽車整車市場的井噴增長給外資輪胎企業帶來了利潤增長的良機,而國內企業也搭上了“順風車”,借此風生水起。

據悉,目前國內一半以上的輪胎市場已被外資企業占據。而且,外資企業牢牢占據國內高端市場,與國內企業不到10%的利潤率相比,一些外資巨頭的利潤高達20%以上,是國內企業利潤的兩倍。

並且,由於外資巨頭擁有資金優勢,能夠在國內發展直銷模式,通過零售店直接面對消費者,這樣得以賺取後輪胎市場的服務利潤;而國內企業由於資金實力不足,普遍採取由代理商負責銷售的渠道模式,缺失了服務收益這個利潤增長點。

此外,一些後進中國市場的,如韓資輪胎企業在進入後,迅速提高生產規模,並降低產品價格,甚至與國內企業持平,在中低端市場上與國內企業直面競爭。

但民營企業也不甘落後,相比全球十大輪胎公司在中國的迅速發展,中國本土的輪胎公司也毫不示弱。在中國輪胎的市場上,全鋼輪胎依舊由國產品牌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在近兩年,中國本土輪胎企業的出口得到了迅速增加。美國《橡膠和塑料新聞》周刊公佈的2006年度世界輪胎75強排行榜中,中國有21家企業入圍,成為入圍75強最多的市場區域(其中台灣地區5家入圍),這21家輪胎企業的銷售收入超過73億美元,超過全球輪胎銷售收入的7%。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的陳志宏教授告訴記者:“國內輪胎與國外輪胎的差距主要在轎車輪胎,更具體一點,是子午線輪胎的差距,而在載重輪胎上差距不大。這與整車的差距是類似的,商用車發展比較成熟,而乘用車發展相對較弱。”

陳志宏認為,國內輪胎與國外輪胎差距的一個主要方面是品牌,米其林、普利斯通、固特異都與中高檔轎車建立了配套關係,而國內的企業,無論是國有獨資企業還是合資企業,也都延續了這種配套關係。

某輪胎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國內輪胎的發展有目共睹,但是轎車輪胎仍然徘徊在原配市場門口,國內無論是合資企業還是自主品牌企業,都在使用國外的輪胎。這使得輪胎企業在把握市場對輪胎的需求時有些滯後。

(原文:21世紀經濟報道)